您好!欢迎来到潍坊建筑业信息网网站
首 页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夹 联系我们  
首 页 | 协会概况 | 新闻动态 | 相关工作 | 会员之窗 | 联系我们
当前位置:首页 >> 行业动态 >> 正文
打造自然生态长轴画卷-潍坊两河治理
来源:潍坊晚报 添加时间:2013/5/23

  不依山傍水,没有名山大川,惟有大平原一望无际。这就是潍坊市区,一座注定缺少天然风景的城市,而稍微有点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,地处山东半岛咽喉的潍坊市,是典型的北方城市,水资源人均占有量还不到全国的六分之一,而且现有的部分河流污染严重。为了将截污治污、城市土地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,通过景观建设带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,我市启动了张面河、白沙河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(以下简称两河治理工程),一个“苇荷相连接,鱼鳖丰厚,风光秀丽”的城市生态廊道即将展现在市民面前。

  工程名片

  张面河改造范围,西起东方路,南至胶济铁路,长约7公里,占地3019亩;白沙河工程北起宝通东街,南至胶济铁路,长约2公里,占地400亩,两河设计面积总计3419亩。

  蚊蝇扑面垃圾塞满两岸

  张面河是贯穿潍坊市的三条重要河流之一,在潍坊人的记忆当中,张面河就是臭水沟的代名词,污水横流、杂草丛生,蚊蝇扑面、垃圾塞岸。许多人在潍坊生活了一辈子也没有沿河走过一趟,因为这条河边根本没有路,全是杂草、蚊蝇和垃圾。

  一个小故事可以非常形象地说明这一切:一位在河边居住的老人想在自家的院子前种一片菜地,光清理各种垃圾就断断续续花费了半年多的时间,结果只开发出了十几平方米。沿河而居本应得到清新、舒心和惬意,然而,张面河两岸的居民却是饱受其苦,深受其害。白沙河的情况与张面河的情况类似。

  因为上游已经断水,两条河流中经常性地呈现没水的状态,由于河道两侧分布着很多小作坊,河道内垃圾遍地,污水横流,污染非常严重。而一旦到了汛期,由于两条河流泄洪能力不强,而且年久失修,经常性地突发大水,两岸住户经常被淹,腥臭的污水流到百姓家中,让两岸居民苦不堪言,可以说,张面河跟白浪河生态修复综合治理工程已经是箭在弦上,不得不发。

  2004年,我市对城区张面河西起凤凰桥,东至北海路的河段进行了综合整治,全长3公里。

  打造自然生态长轴画卷

  据两河治理工程现场指挥刘东民介绍,此次张面河改造范围西起东方路,南至胶济铁路,长约7公里,占地3019亩;白沙河工程北起宝通街,南至胶济铁路,长约2公里,占地400亩。此次两河设计面积总计3419亩,目的就是要将两河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打造成一个节约型、生态型、功能完善型的园林绿化示范项目。

  此次项目在前期设计上有几个非常突出的亮点,“首先,我们此次对两河的整治保留与设计的比例为7:3,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多地保留两河的原生态,减少人工参与的痕迹。”刘东民介绍说,希望通过此次整治,使两河河道恢复自然形态和生态,达到形态自然,绿树夹岸,鱼虾洄游的效果,另外采用双台式堤岸处理,来达到防洪的效果。

  在雨污排放方面,首先是截留现有污水就近接入市政管网和下游箱涵。其次是沿河设置多个雨水排放口,减少排放规格。然后利用湿地种植系统过滤沉淀在水中的有害物质。

  针对两河经常缺水的现象,将设法利用场地中的四河串联管道,引入潍河水作为景观水源,雨水和中水作为补充水源。通过在张面河设置5处拦水坝,白沙河设置1处拦水坝,河道防渗采用粘土填压的生态做法来保持水源。

  此次两河治理工程将采用大面积片林式种植乡土植物种苗,推广自衍草花及宿根花卉的方式来打造一个苗圃式园林景观,在绿化造景方面,功能与造景并重,只突出几个重要节点,其他景观宜粗则粗宜细则细,形态自然。力求将两河打造成一条自然、生态、河景美如画的长轴画卷。

  生态廊道提升城市品位

  顾女士的新家,就在高新区金马路和健康东街路段的张面河畔,此河段后来被人为地填埋了很多建筑垃圾、生活垃圾,导致断流,夏天更是蚊蝇遍地,“现在终于要治理了,希望治理完之后,我们又能像小时候一样在张面河畔玩耍。”顾女士的想法表达了她和附近居民的共同期盼。

  两河治理工程将会把一条污水横流、杂草丛生、垃圾遍地、蚊蝇扑面的臭水沟变成一个市民休闲、娱乐的好去处,为城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,成为城市的景观主轴。

  同时,两河治理将截污治污、城市土地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,通过景观建设带动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;把带状绿地作为生态基础设施来建设,发挥景观作为生态系统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。苗圃式公园还可以发展潍坊的特色农林产业,带动经济发展,提高农民收入。建成后将会是一个“苇荷相连接,鱼鳖丰厚,风光秀丽”的城市生态廊道,不仅让市民感觉非常清新,也提升了潍坊的城市品位。

  “环境宜人化、城市河流化、市民滨水化将促成人口、产业等城市要素的加速聚集,从而提升我市的综合竞争力,带动我市南北向空间的拓展,形成新的城市增长动力和空间,最终完成从城市河流向河流城市的完美转变。”刘东民说

(有修改)